微创学科群系列报道之一消化内科消化内镜清

时间:2021-3-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近年来,大医二院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多方位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学科影响力不断提高。医院优化学科布局,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提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精准化”,以超声中心、内镜中心、影像中心、介入中心为支撑平台,使微创技术在普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骨外科等形成特色,同时在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等加速推进,分区域、分层次进行推广和发展,充分发挥微创技术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上的特殊优势,培育其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那么,二院的微创学科群都有哪些?

不要急,待小编详细介绍给大家,今天为您带来的是:“能手术”的消化内镜。

如今,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胃镜、肠镜检查纳入到常规体检项目中。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消化内镜不仅这两种,而且镜头越来越清晰,并装备了十八般精密“武器”。在设备和技术的保障下,现在,消化内科医生早已不局限于对疾病的检查,对于早期胃肠癌、癌前病变还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减少了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目前,在大连医院消化内科的病房里,众多患者接受了内镜下的微创治疗。

消化内科主任姜春萌

胃镜下将患者直径10厘米的癌前病变切除了提起微创手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腹腔镜技术,然而,手术时依然要在腹壁或胸壁上打孔,消化内镜则不同,通过人体自然通道就能进入体内探查和治疗。不久前,消化科主任姜春萌为一位老患者做胃镜检查时,发现了大片的腺瘤样改变,恶变的几率很大,便为患者选择了在胃镜下切除。这是医生切除过最大的癌前病变组织,足足10厘米。姜春萌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早癌和癌前病变,这样的手术去年就做了多例,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生认为,只要判断早期胃癌没有突破黏膜肌层,都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其中,长在贲门、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降部等部位的肿物由于处于拐角部位,增加了手术难度,对医生的细心程度和手术技巧的考验更大,需要小心剥离才能切干净。

不明原因便血,小肠镜下现端倪4天前,60多岁的刘先生腹痛、便血,但是常规的胃镜、肠镜检查却没有找到出血部位和原因,这是怎么回事?姜春萌判断,可能是患者小肠出了问题。通常大家说的肠镜实际应叫做结肠镜或大肠镜,它的长度有限,不能进行小肠检查。小肠有六七米之长,远远超过一米多长的大肠,小肠的检查以往没有精准的内镜。现在有了小肠镜,在气囊辅助下一寸寸前移探查,经过4个小时,医生终于发现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小肠肠腔内的肿瘤,及时手术挽救生命。姜春萌表示,对于消化道肿瘤来说,内镜是最直接的检查手段,小肠肿瘤、克罗恩病、血管畸形、小肠憩室、寄生虫病都可能引起小肠出血,小肠镜正好填补了常规胃镜、肠镜检查的盲区,在探查同时,还可以止血,做息肉切除。

消化二科主任冯晓莹

更先进的内镜助力胃肠早癌筛查在消化二科病房,六成患者是因胃肠道肿瘤癌前疾病来做内镜治疗的。28岁的赵先生有典型的家族遗传史,祖父患大肠癌去世,父亲切除了胃早癌。消化二科主任冯晓莹为患者做了肠镜检查,在乙状结肠上发现3.5厘米大的息肉,在内镜下做了预防性切除。医生表示,世界上预防肠癌发生率和降低死亡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肠镜检查,切除肠道癌前病变。现在,医院引进了很多先进设备和器械,降低了手术风险,早期黏膜层病变在内镜下就可切除,医生切除的最大息肉达4厘米,微创的手术还加速了患者康复。冯晓莹介绍说,科室还参与了国家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胃早癌筛查,先采血2毫升做初步筛查,如果判断有胃癌风险,医生还可以利用更为先进的蓝激光内镜和NBI内镜,通过观察不同病变胃黏膜颜色的差异,结合局部放大功能,进一步观察细微腺管和毛细血管情况,初步发现更小的病灶进行切除,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余位炎症性肠病患者规范治疗炎症性肠病被称为“绿色的癌症”,它伴随患者终生,可能出现肠穿孔、大出血,甚至癌变,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精神上折磨。过去,炎症性肠病在我国很少见,但近10年发病率猛增至过去的20多倍,多数为年轻人,冯晓莹最年轻的患者才17岁,这与饮食、环境因素、精神压力有关。冯晓莹在炎症性肠病的诊疗上倾注了很多心血,科室为多位患者建立了完整的健康档案,设有专职护士管理,定期宣教,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规范诊疗流程的打造,使科室成为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炎症性肠病联盟常委单位、IBD规范诊疗质控管理联盟东北地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单位。未来,针对常规用药效果不好的患者,粪菌移植和选择性白细胞吸附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将用于临床。

大医二院官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dbzjh.com/bfz/91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