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是害人麦,还是养生佳品吃了降血糖

时间:2023/12/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民以食为天,中医学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并认为“是药三分毒”,因此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饮食保健,认为这是防病治病、健体延年的基础。

药补不如食补

由于食物有良好的营养、食疗效果及性、味、归经之分,所以,古代医家经常把食物的功用与药物等同。

例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益气血,古代医家就把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划上等号。《韩氏医通》称:“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羊肉甘温,益气补虚,名医李东垣认为:“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将羊肉之功与人参并列《五杂俎》云:“海参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曰海参。”民间俗称鹌鹑为“动物人参”,并将乌骨鸡的功效比作党参。

采用日常食物养生身体强健,延年益寿保健,既避免了药物的偏性,又使食补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补养虚衰之体,二是补充人体缺乏的某些营养成分达到祛病延年、益寿养生的目的。作为食补、食疗的饭菜、果品、肉食等,不但含有大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等成分,食用后可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要求,还含有能够直接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提高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所以是“固本之道”。食补作用和缓,既可保护胃气,一般又没有副作用,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医学知识,容易掌握。

另外,服食方法多样,炖、煮蒸、煲,任凭自己的口味。在进行滋补调养的同时,还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因而食补深受人们的喜爱,“药补不如食补”的名言也被历代传诵。

燕麦是“害人麦”,还是养生佳品?吃了降血糖?了解清楚再吃不迟

养生界近几年流行一句话,“五谷杂粮,燕麦称王”。

不管是网上的医生科普还是专家讲座,都说燕麦好,做早餐好,做主食好,哪哪都好,还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生活中很多人听说这燕麦对身体好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超市买几包燕麦。

吃完一段时间有人居然发现自己的血糖不降反升了,大家觉得困惑,难道自己买错了燕麦了吗?

事实上,有养生功效的是纯燕麦,而不是超市售卖的那种有很多添加物的即食燕麦片。人人都说燕麦好,你真的吃对了吗?

长期食用燕麦,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人们的腰包变鼓了,饮食更加丰富,大鱼大肉越吃越多,不仅把身材吃胖了,血脂、血糖等指标也慢慢上升,慢性病问题越来越突出,《Nature》上的研究表示,中国居民的胆固醇水平已经从“吊车尾”慢慢往上升,现在已经超过一部分发达国家。

胆固醇水平越高,血管越容易堵塞,一旦心脏或大脑缺少供血,死亡风险会大大增加,其中,自身合成代谢引起的问题不容易改变,但是高脂饮食引起的胆固醇升高是很容易控制的,说到最后,饮食问题还需从饮食入手解决。

国内进行过一项研究,让患者吃燕麦或大米进行干预,发现吃燕麦的受试者胆固醇水平降低了5.7%和8.7%。

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的受试者是轻度高胆固醇患者,适宜饮食干预,如果是重度患者,光用饮食是不行的,还要吃药。

此外,研究中受试者每天摄入80克的燕麦,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能有比较好的降脂效果。研究发表在《FrontiersinImmunology》,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还发现燕麦对肠道也有益处。

经常吃燕麦,4个好处收入囊中

消化更好了

中国传统饮食吃小麦的情况比较多,但是从基因结构来看,燕麦和小麦很相似,而且燕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其中的麸质蛋白含量比较少,吃了不容易过敏或腹胀,很容易就消化了,不用担心吃了会腹胀、腹泻。

不容易引发炎症

脂肪、糖分摄入过多会增加炎症水平,平时身上有伤口、有炎症,也会避免吃到“发物”,而燕麦是比较健康的,《自然》中的研究论文表示,它具有特殊性,不容易引发身体炎症。此外,可帮助逆转轻度脂肪肝,减轻肝脏上的炎症,帮患者控制身材。

降低胆固醇水平

它的脂肪含量低、具有β-葡聚糖,还会影响胆汁酸的产生,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加快代谢速度,适合糖尿病或高血脂患者食用。

增加肠道有益菌

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肠道,改善代谢,降低便秘、痔疮、肠息肉等疾病风险,同时能增加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增强消化和肠道稳定。

由此可见,燕麦对人体有诸多益处,是非常优秀的食物。可是有的人说自己天天把燕麦当早餐,但是血糖不降反升,这又是咋回事呢?

大妈坚持吃燕麦半年,血糖、血脂发生了什么变化?为啥会这样?

刘大妈怀疑自己买到了假燕麦,她有高血糖和高血脂,平时很注重饮食,听说吃燕麦能养生,所以在超市买了两大包燕麦,打开后里面是一个个小包装,每次吃一袋就行,特别方便。

可医院去检查,医生却说她的血糖和血脂都升高了,如果不注意控制接下来就要吃药进行控制。刘大妈不明白,不是说吃燕麦好吗?为啥自己吃了没用?

回家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儿子仔细看了包装上的成分表,终于明白问题出现在哪里了。原来刘大妈买的是速溶加糖燕麦,含糖量不低,怪不得每次倒出来不仅有燕麦,还有白色粉末状的东西。

刘大妈后悔当初买的时候没有看清,自己只看到燕麦两个字就付钱了。

燕麦吃不对,变成“害人麦”,购买时认清两点

看清成分表

原料只有一个燕麦,还是混合了其他食材,如果含有植脂末、糖浆、香精香料,吃起来口感会比较甜,让人喜欢吃,但是它的糖分和热量也会让人发胖,对降糖降脂没有帮助。喝起来甜甜的,就像加入了奶精一样的燕麦更要少吃。

看清是燕麦还是麦片

麦片是统称,不一定指的是燕麦,也有可能是小麦、玉米等谷物的混合物,其中的燕麦含量非常少,吃起来的效果和纯燕麦有一定差距,购买的时候要认清。

现在大家都很注重养生,有的商家可能会玩文字游戏,用麦片误导消费者,但是价格却贵了一倍。

谷类食物要注意储存,买的时候要观察是否漏气,有的燕麦口感是脆的,泡一泡才会变软,如果还没泡就变软了,可能是变质了。虽然燕麦是优质食物,但还是要叮嘱大家,饮食要均衡全面,不宜长期只吃燕麦,米饭、玉米、小米、大麦等谷物都要吃。

吃过后有痉挛或胀气现象,说明肠胃不太好,要减少食用量,加些牛奶、酸奶帮助消化,总之,燕麦相关的产品很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怎么样,大家都学会了吗?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吃东西有什么讲究?该怎么通过食疗的方式让一家人身体更健康?那可以来参考百病食疗这本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中草药药性和食物的特性,精选了一千多个绿色、安全、有效食疗方子。可以让我们在家里进行饮食治疗,并通过饮食治疗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比如:俗话说“十病九寒”,中医上也有“百病寒为先”之说,意思是大多数疾病都是由寒邪引起的。

寒邪凝结、停滞的特性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严重的甚至会凝结不通而出现疼痛的症状,可见寒邪对身体健康影响之大!

一般来说,如果你经常手脚冰凉、易腹泻、夜尿多、腿脚易水肿、易腰疼,那就说明体内有寒气了。

就可以用到食疗驱寒

1.姜茶

生姜的祛寒效果是数一数二的,中医认为,姜能升发脾胃之气,善于清除经络阴浊之气,而干姜则擅长温化脾胃、去寒湿。

有时因为穿得少了,风直接吹到肚子上,这往往会引起肚子痛,有的女士会严重一些,这时候如果有干姜粉,就可以冲服一点,能起到暖中的作用。

制作姜茶

鲜姜:

把鲜姜切碎,将约一汤匙的量放入茶杯中,然后往杯中倒入刚烧开的水,盖上杯盖,浸泡10分钟即可。

干姜:

在茶杯中入入两茶匙干姜末,然后往杯中倒入刚烧开的水,盖上杯盖,浸泡10分钟。

说明:

1、材料根据你自己的情况而定,你最容易找到哪种就用哪种。若你有条件的话,可以准备两种姜做对比。

2、也可以根据你的习惯,在茶里加上少许茶叶或糖。

2.羊肉炖萝卜

羊肉性温,能增加人体热量,驱赶寒气,抵御严寒,还可以修复胃黏膜,帮助调理脾胃。萝卜能消食化痰,能够帮助肺病患者化痰疾,还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制作羊肉炖萝卜

准备食材

萝卜、羊肉、葱段、姜片

花椒、桂皮、香叶、八角

干辣椒、香菜、冰糖、食用油

老抽、盐、料酒、香油

具体步骤

羊肉清洗干净,切成小块备用

萝卜清洗干净,去皮,滚刀切成小块,准备适量的葱段、姜片、花椒

桂皮、香叶、八角、干辣椒,锅内加适量的水,把羊肉下入锅,大火煮开,先将浮沫撇除,再将羊肉捞出,控水

热锅加油,加入适量的冰糖或白糖,小火熬糖色,白糖熬化,熬至上色后,下入羊肉,翻炒均匀

加入适量的黄酒或料酒去膻,加入适量的老抽,翻炒均匀,放入准备好的葱段、姜片、花椒、桂皮、香叶、八角、干辣椒,翻炒均匀

将调料炒香,羊肉炒至上色后加入热水,水没过羊肉即可,盖上锅盖,大火煮开后,调小火,炖0分钟

炖0分钟后,打开锅盖,加入适量的盐,盖上锅盖,再炖0分钟

然后放入萝卜块,搅拌均匀,盖上锅盖,再炖15分钟后开锅,滴入两滴香油,搅拌均匀,即可关火出锅

出锅装盘后,撒点香菜点缀一下,一道营养滋补,简单美味,好吃不膻,下酒又下饭的萝卜炖羊肉就做好啦

中国食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食疗文化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依然辉煌,它仍然是现代人的必修课。

最主要的是,这整本书采用了插图和文字相互结合的方式,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制作。即使我们不擅长烹饪,甚至从没进过厨房,都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引导轻松制作自己的滋补饮食。这也是我最爱它的原因!

这套书有三本,《百病食疗》、《老偏方》、《中医养生治病》,也可以成套购买。老年人处方和中医健康与治疗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小痛。饮食可以使身体更健康、更长寿。

只有保持健康,我们才能实现长寿的目标!

这套书真的是非常实用,建议每个家庭都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健康的吃每一天!

有需要的朋友点击下面的链接购买!

道A1彩色图解全册百Bing食疗大全小店¥5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dbzjh.com/jbjc/131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