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体检之后,会被告知身体某个部位长了“息肉”,这些多余的“肉”,有的可能是癌症的前期征兆,有的却不用过多在意。 那么到底哪些息肉需要警惕?又该如何治疗? 大肠息肉 与癌的关系:★★★★☆ 大肠息肉如果较小,几乎没有症状,通常在肠镜检查时被发现;如果较大,则一小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便秘、腹泻腹痛、大便性状改变、大便习惯改变等。 大肠息肉的癌变风险与其种类有关:非肿瘤性息肉(炎症性、增生性、错构瘤性息肉)一般不易癌变;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有癌变风险。 腺瘤性息肉且符合以下任一标准,癌变危险性较高: 1、息肉个数3个及以上; 2、息肉直径≥1厘米; 3、不论大小,病理报告出现“管状绒毛腺瘤”或“绒毛腺瘤”; 4、不论大小,病理报告有“高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的数量、直径大小在“内镜检查”报告中会提到。而息肉是否属于“腺瘤性息肉”,只有“病理检查”报告才会告诉你,所以一定要关心病理结果。 胆囊息肉 与癌的关系:★★☆☆☆ 胆囊息肉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常在B超检查中发现。少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多在油腻饮食后出现。 “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基本没有癌变的可能。“腺瘤性息肉”则癌变率较高。 胃息肉 与癌的关系:★★★☆☆ 胃息肉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常在胃镜检查中被发现。伴有其他胃肠道疾病时会出现如胃痛、腹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 胃息肉常见的有三种,癌变风险也不尽相同: 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口服抑制胃酸的药物有关,癌变率不到1% 增生性息肉: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有关,癌变率1%左右,息肉长大后癌变风险会增加。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直径大于2厘米的绒毛状瘤性息肉癌变率最高可达40%。 与大肠息肉类似,胃息肉的类型也需要做胃镜时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检查”才能确定。 子宫内膜息肉 与癌的关系:★☆☆☆☆ 一般多数息肉没有症状,常在B超或宫腔镜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症状如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绝经后异常出血等。还有一些患者可能由于息肉导致不孕。 总体来说,大多数子宫内膜息肉是良性的,只有少数会发生癌变。 鼻息肉 与癌的关系:★☆☆☆☆ 小的鼻息肉一般不会特别的症状,但会慢慢长大。而发现时即为大的鼻息肉可能导致长时间流鼻涕、鼻塞、晚上打鼾等。还可能导致头痛、耳鸣、耳闷、听力减退、甚至鼻部变形等。 鼻息肉很少会癌变。但长大的息肉依然要重视并积极治疗。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1、息肉即使切除了,也可能反复发生新的息肉。所以,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2、大多数息肉没有症状,一定要养成规律体检的好习惯,才能及时发现。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加强锻炼,尽可能预防息肉的发生。 来源:健康时报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投稿信箱: wjwxcz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