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浙江一位尤女士巨款请来月嫂,未料20天后月嫂查出患有幽门螺旋杆菌,随后,尤女士母亲也查出感染,因此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 新闻回放 浙江的尤女士花元去会所坐月子,因对月嫂满意,又付元留用月嫂在家里。可20天后月嫂查出患有幽门螺旋杆菌,随后,尤女士母亲也查出感染。尤女士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称,对方健康证检查中没有包含幽门螺旋杆菌,要求月子公司退回服务费及精神损失费等8万元。月子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的产妇和新生儿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尤女士母亲有问题,是不是她跟我们的月嫂有接吻啊?” 幽门螺旋杆菌是种怎样的细菌,一旦感染后,是否像不少人担忧的那样会发展为胃癌?本期,医院消化科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张宁萍与读者分享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那些事。 幽门螺旋杆菌是怎样感染的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中国人的习惯是共餐,如果同桌进餐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就有可能通过共用碗筷、唾液导致交叉感染,所以一家人都感染的情况在临床上确实很常见。”张宁萍介绍。所以,新闻中的产妇妈妈之所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原因不能确定,既有可能是月嫂感染的,也有可能是其他途径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是比较高的。”张宁萍说,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可达50%~80%不等。共餐只是感染的其中一个途径。幽门螺旋杆菌一般是粪-口途径或者是口-口途径传播。比如不清洁的水源,居住环境拥挤,多人(如儿童、兄弟姐妹)共睡一张床,交叉感染的几率会增加。 有必要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吗幽门螺旋杆菌在发展中国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50%~8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90%。但是,生活中真正去做检查和治疗的人群只占一小部分。那么,正医院做相关检查呢? 张宁萍的回答是“因人而异”。她介绍,根据世界胃肠病组织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流程图建议,要考虑所在的地区的发病率以及医疗资源来判断是否有必要检查。 如果是在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腹胀、反酸、恶心、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甚至有大便发黑也就是消化道出血的报警症状,建议要做相应的检查。要注意的是,检查不仅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胃肠道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早筛早诊还需要做胃镜等检查,幽门螺旋杆菌只是其中的一个检查项目。 对于非胃癌高发地区的一般人群,尤其是没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未尝不可,但是不必对检查结果过于紧张。 “定期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意义不大。”张宁萍指出,目前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并不是一个常规体检项目,也没有必要定期检查。即使是在我国因共餐习惯导致交叉感染率较高的情况下,对于没有症状的、绝大多数没有胃癌家族史或是一些特殊的疾病的正常人群,也并不需要定期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如何检测 目前在临床上是如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呢?张宁萍介绍,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呼气试验,即碳13呼气试验或碳14呼气试验检测,其他还有一些检测方法,比如粪培养、血清抗体的检测,还有一些侵袭性检查,如胃镜下活检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等。 目前来说,并没有一个单一的金标准,可以从检测的方便度、个体适宜性等角度来选择。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有什么关系 生活中,有些人在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十分焦虑,将其与胃癌联系起来,焦急地来门诊说:“医生,赶快帮我治疗,否则是不是很快就会进展为胃癌了?” 其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不等同于胃癌。 张宁萍介绍,首先,幽门螺旋杆菌并不是胃癌的标识,也就是说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并不代表得了胃癌。其次,应该说,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和胃癌确实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者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并不是所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都会转变为胃癌,也不是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就一定不会得胃癌。此外,幽门螺旋杆菌和一些其他消化道疾病也有关联,比如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等有关。 前文中也提到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其实是比较高的,所以,一旦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不需要过度紧张,专科医师会根据有无症状、是否符合治疗的适应症等建议后续治疗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定要“根除”吗 一旦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否需要立即开始根治治疗? 张宁萍介绍说,我国和国际上的医学指南都提到,要根据幽门螺旋杆菌相应的根除治疗的适应症去进行检测。也就是说,如果并不在适应症范围内,又完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并不需要频繁去做检测,也不一定需要进行根治治疗。 需要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消化性溃疡、胃黏膜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有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伴有胃粘膜的萎缩和糜烂、早期的胃肿瘤已经做过内镜下切除或手术等治疗的、因其他病情治疗需要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人群、胃癌家族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消炎药的人群,患有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等。 如果都没有上述的适应症,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还需不需要治疗呢?张宁萍回答说,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也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如果个人有强烈治疗意愿,也是可以治疗的。“但是一定要告诉大家的是,治疗有获益,同样有风险。”治疗风险主要是由于抗生素治疗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另外,短时间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也许是缓解了胃部不适症状,但同样可能会掩盖病情,反而耽误了进一步的胃镜检查和其他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所以对于没有治疗适应症的人群,一定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 如何“杀死”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如何进行根除治疗的?张宁萍介绍,目前临床上以四联疗法为主,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上铋剂再加上两种抗菌药。由于不同抗菌药耐药率不一样,建议尽可能选择耐药率低的药物进行配伍的四联疗法更合适。当然也要结合病人本身有没有药物过敏的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治疗方案。通常治疗时间为十天至十四天。 “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有失败的可能。”张宁萍指出,经过治疗后,并非所有病人都能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最新的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专家共识里面提出,如果初治失败,一般建议间隔至少两个月到三个月后再进行挽救治疗。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对幽门螺旋杆菌药敏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案的制定。 另外,她还提醒读者,根治治疗成功之后,并非一劳永逸,仍然有重复感染的可能。所以一般建议一人感染,全家人都要检测、治疗。治疗成功后,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与个人卫生。 儿童和老年人根除治疗要谨慎 “有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儿童、老年人,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和治疗上需要更加慎重。”张宁萍特别强调。 对于儿童,并不推荐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作为一个常规的检测的项目。因为相对而言,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发生严重疾病的概率比成人要低很多,但是根除治疗的不利因素反而更多,比如抗菌药的选择余地较小,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也比较低,所以除了少数特定情况,一般不建议十四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常规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与治疗。另外,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会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而根除以后再感染率也可能高于成人。 对老年人来说,目前医学上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观念也较为保守。这是由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服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药物的耐受性、依从性相对偏低,发生抗菌药不良反应的风险却大大增加了。所以老年人是否要进行治疗,需要根据个体化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及制定方案。 如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正如之前所说的,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获益与风险并存”,所以如能从源头上预防就更为合理了。张宁萍建议,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主要还是阻断常见的传播途径,一个是口口,一个是粪口。需要大家在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与个人卫生,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的瓜果蔬菜尽量要清洗干净,建议分餐制饮食,使用公共碗筷,避免交叉感染,如果家中有小孩,不建议口嚼食物后喂食。 读了本文后,您是否已经认识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实并不可怕,目前已经有了科学的检测手段和治疗方案。对于市民担心的胃癌,其早筛查主要还是依靠胃镜检查。另外,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是有适应症的,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要接受根除治疗。提高健康意识是值得赞扬的,是否需要治疗就让专业医师指点您吧。 医生简介 张宁萍医学博士,临床流行病学硕士。现任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专业方向胃肠道及肝脏疾病诊疗。主要专长:慢性乙型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慢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岳继慧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