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快要到了,我们的肠胃就进入了危险期,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一不小心吃的太多就容易产生肠胃问题——不消化、拉肚子等等。可能养两天就没事了,但是积小成大,小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会积累起来酿成大错,所以,我们还是要对一些小问题提高警惕,学习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小妙招,帮助我们调理出好身体。 吴萸暖胃膏药物:吴茱萸、川椒各克,苍术克,干姜、檀香各克,肉桂30克,生姜汁适量。 1、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性味辛热,有小毒。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之功效。是敷贴常用药物之一。 2、川椒,味辛麻,性温。归脾、胃、肾经。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治湿疹,阴痒。 3、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 4、干姜,味辛、性热。入心、肺、脾、胃经。具有温中回阳,温肺化痰,温经止血的功效。 5、檀香,具有开胃止痛、镇定安神、行气温中的功效。 6、肉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性味辛热。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之功效。是敷贴常用药物之一。 7、生姜汁,能够增进食欲、镇吐、活血驱寒,又能够调和诸药。 用法:将前6味药共研细末,混匀后分成50克1包备用。敷贴时取上药50克,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分别敷贴在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上,再用油纸或塑料布覆盖,外以胶布固定即可。每天敷贴1次,7~10次为1个疗程。 1、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等。 2、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肠腑病证。 3、胃俞,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胃俞穴时,可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即是。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该穴道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主治:预防和治疗各种胃肠病。 毛茛发疱敷贴药物:新鲜毛茛30克,红糖适量。 毛茛,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毛茛的全草及根。始载于《本草拾遗》。性味辛温,有毒。是常用的外敷发疱药物之一。只能取鲜药捣烂外用发疱,不可入口入眼。用于治疗胃痛。 用法:取新鲜毛茛30克洗净,捣成泥膏状,再加入少量红糖,捣泥。分别敷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上,外用胶布固定即可。每天敷贴1次,7~10次为1个疗程。若局部有风行蚊动感,略停2~3秒钟,即可将药膏揭去,用清洁水清洁局部。如有水疱,可任其自行吸收,不必刺破,以防感染。 1、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等。 2、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具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等。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主治:预防和治疗各种胃肠病。 九道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