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为什么胃癌高发胃癌的发病机制与

时间:2018-4-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每年世界上新增的胃癌病例有超过半数来自东亚地区,其中以中国、日本和韩国尤为严重。以年为例,胃癌当年的新发病例达到42.7万,发病率达到31.38/10万人(引自《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传统意义上,胃癌被认为是穷癌,即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高发的癌症。那么中日韩三国并不符合这个标准,为何胃癌仍会高发呢?

是人种的问题么?

为了研究东亚胃癌高发的原因,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联合多所大学,对比了日本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和夏威夷日本移民的胃癌发病率,结果却令人出乎意料。

夏威夷日本移民的胃癌发病率显著低于日本宫城县人群的胃癌发病率,并且发病率的变化也趋同于夏威夷当地白人。年到年居住在洛杉矶的中国移民,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胃癌的发病率都比同时期的本土中国人要低,降低幅度均超过一半。

这说明人种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事实上,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胃癌发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食用腌制、油炸食物较多),吸烟,癌前病变,遗传因素等。含盐量高的腌渍食品已经被证明与胃癌有极强的相关,但不幸的是腌制的鱼干和发酵的水果蔬菜一直是东亚地区的传统美食。高盐食物可以破坏胃黏膜,而腌制类食物添加的用于防止腐败的亚硝酸盐,在食物的发酵和胃部食物消化过程中则会产生N-亚硝基化合物。这是一种已知的高致癌物。中、日、韩等东亚国家都有吃腌制油炸食品的习惯,这些食物中亚硝酸盐、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含量略高,因此胃癌在东亚地区的发病率很高。

另外,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也与胃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幽门螺杆菌是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的一种具有螺旋结构及鞭毛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致病菌,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早期胃癌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未感染幽门螺杆菌人群的4倍。但这并不代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患上胃癌。

胃癌的发生往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其演化进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胃癌。

胃癌的分类:

胃癌主要分为两种,弥漫性胃癌和肠型胃癌。少部分胃癌的发生,是基因CDH1突变、等位基因失衡或基因转录沉默而发生双等位基因失活,导致由CDH1基因编码的E-钙黏着蛋白表达缺失,从而造成关键的上皮细胞连接及排列失序,最终导致胃癌。这些称之为弥漫型胃癌。弥漫型胃癌有的是遗传因素的基因突变携带,有的完全是随机突变。我们能做的只有对那些可能有遗传家族史的CDH1基因突变进行检查确认,并预防性的进行全胃切除罢了。

弥漫型胃癌只占少数,剩下的大多数是肠型胃癌。肠型胃癌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被后天的各种环境因素所影响的,这也是我们可以预防、早发现胃癌的基础。

肠型胃癌发生,可以简单概括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后,经过漫长的潜伏期,在各种环境危险因素的促进影响下,经过一系列事件呈「级联反应」模式,顺序的经过慢性活动性非萎缩性胃炎,到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从完全型进展为不完全型),再到异型增生,最后到肠型胃癌的稳步进展过程,也即是Correa级联反应。这个漫长的潜伏期通常在40年以上。而整个的稳步进展过程中,也有可能会短暂的退回到上一步。至于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目前认为主要包括:家族易感性、肥胖、高盐和腌制食物、亚硝胺化合物、吸烟、EB病毒、胃部手术史、胃息肉等。

不是第一步的第一步:非萎缩性胃炎

之所以不把非萎缩性胃炎作为第一步,是因为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定植在胃黏膜以后,非萎缩性胃炎是首先发生的变化,但是跟一般人群比较的话,只是非萎缩性胃炎,并不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国内的胃镜诊断,通常也有扩大化的趋势,基本都统一做「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所以当看到这一诊断时,起码先不用有多余的肿瘤担心。

第一步: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的特征是原有的胃腺呈多灶性丢失,包括胃窦部分泌黏液的腺体及胃体部的壁细胞和主细胞。尽管也存在一些争议,但萎缩性胃炎通常被认为是整个胃癌级联反应开始的第一步,从这时开始就被叫做「癌前病变」。诊断萎缩性胃炎最好多点活检病理明确,不要以单点的活检为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胃腺体的萎缩,带来的是正常胃分泌物的减少,从而导致胃蛋白酶原Ⅰ的水平下降。胃蛋白酶原标志物可在血清中测定,也就可以被间接用作胃黏膜萎缩和胃癌风险判断的指标。

第二步:肠上皮化生

当胃黏膜发生多灶性萎缩之后,还可能出现肠型腺体替代胃腺体,这就被称为肠上皮化生。肠化最早出现在胃窦、胃体交界处,逐渐向胃窦胃体扩张,肠化范围越大,癌变的风险就越高。

另外,最早出现的肠化类似于小肠腺体,被称为完全型肠上皮化生。更高级别病变的表型更加类似于结肠黏膜,被称为不完全型化生。与完全型化生相比,不完全型化生更接近胃癌。所以当化生非常广泛,或者是不完全型化生出现时,密切的胃镜监测随访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步:异型增生

也叫上皮内瘤变或者不典型增生。这一时期开始,细胞就已经有些肿瘤的表现了,但是还很局限。根据结构不规则的程度,又可以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和高级别异型增生(日本的诊断体系里,高级别已经被直接归为早期胃癌)。其中低级别异型增生进展为癌的概率为0~23%,高级别异型增生的这个概率是60~85%。因此,对于低级别可以继续严密的胃镜监测,高级别就要进行预防性的胃镜下治疗了。

第四步:胃癌

这也是最后一步。到了这一步,也有发现早晚区别,根据肿瘤浸润深度的不同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疗。

总之,综合以上获得的信息,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胃癌对我们的影响,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供参考。

1.如果家系中不少于2人患有胃癌,其中最少1人确诊弥漫型胃癌,或者家系中有1人在40岁以前确诊弥漫型胃癌,推荐进行CDH1基因检测,如确认突变存在,可以进行胃切除术预防弥漫型胃癌。

2.有一级亲属患有胃癌,或者生活在胃癌高发区,成年后建议检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在造成萎缩性胃炎之前)。或者因为任何原因检查胃镜发现了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时,也立即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3.注意多吃新鲜蔬果、控制体重、少吃腌制熏烤及高盐食物、不吸烟。

4.属于第2条提到的那些胃癌高危人群、吸烟或者喜欢吃高盐腌制熏烤食物的人群,以及不属于上述条件,但并不知道自己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人群,要统一在40岁之后进行胃癌的筛查。

5.胃癌的筛查先推荐进行幽门螺杆菌和胃蛋白酶原的联合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的不同再决定是否需要胃镜进一步检查。然后再参考胃镜结果(具体的癌前病变程度)制定不同的胃镜复查计划。

胃癌有一些随机的不可控因素,但是也有按「步」就班发展的可控因素。做好我们能够做到的,阻断魔鬼的步伐,就是当下针对胃癌的正确态度。

转载自永年国际医疗咨询

永年国际官方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最给力
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dbzjh.com/jbzd/57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