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只要每年做一做体检 就不担心得癌症 事实上 这种说法都是十分主观的 健康体检≠防癌体检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癌症已成为第二大致死原因 在此也要提醒大家 健康体检经常检查的几项指标正常 不能表示我们身体就是很健康的 我们常所说的体检一般就是指“健康体检”,通常包括测量脉搏、血压、心电图、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腹部彩超、胸片、肿瘤标志物等。 我们必须要知道 健康体检只是一般性的健康检查 比如血压、血脂等 通常针对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基本没有涉及常见的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肿瘤 健康体检覆盖的范围、侧重点 与防癌体检不同 没有哪一项检查是全覆盖、万能的 每项检查只能解决某个问题 健康体检结果正常 远不能下结论没有得癌 防癌体检是一种更加专业、针对性更强的体检方式,目的是早期发现肿瘤,或者发现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筛查。 防癌,没有症状,也应体检到目前为止 筛查出癌症大多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 ■感到有症状、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出来; ■医院检查,结果附带查出来有某种癌症; ■常规体检,查出有异常,进一步检查发现癌症; ■有针对性癌症检查,像常规体检一样定期进行,检出异常。 癌症如果能早期发现 治愈率就大大增加 因此在没有症状时 主动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 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何做到合理筛查健康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定期体检 始终是预防癌症、保持健康的 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这么多的检查方法 体检时想一个不落全查一遍是不现实的 建议?一般初次检查常选取常规的、创伤小的简单检查方法 比如血尿粪常规、腹部超声、甲状腺、乳腺触诊和超声、腹部体检、直肠指诊等,这些检查方法是初级的、简单的,属于筛选性质的。 ?出筛后、高危人群或怀疑癌症者进一步进行高级的检查(针对性检查) 比如增强CT或者直接的病理学活检,比如肠镜、胃镜取活检等(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通过针对性体检,虽然还无法查出所有的早期癌症,但也可以发现不少早期癌症,进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合理有效地筛查。 常见恶性肿瘤针对性体检策略食管癌 高危人群: 过烫过快的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Barrtt食管、食管癌高发地区人群(秦岭、太行山、闽粤赣交界)等。 针对性检查: 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胸部增强CT等。50岁以上5—10年做1次内镜或上消化道造影。 胃癌 高危人群: 家族史:一级亲属、幽门螺杆菌感染伴萎缩性胃炎、“老胃病”例如胃溃疡经久不愈、胃息肉、手术后残胃等。 高发地区人群50岁以上人群: 如西北地区、东三省、沿海地区等,尤其是有长期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饮食习惯的。 针对性检查: 胃镜检查,建议高危人群40岁开始3—5年检查一次、一般人50岁开始5—10年检查1次。 肝癌 高危人群: 慢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长期酗酒、肝癌高发区50岁以上人群、家族史等。 针对性检查: 腹部超声、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敏感性很高)、CT。 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 家族史、长期高脂低纤维素加工肉制品饮食、肠道息肉病史、肥胖与糖尿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针对性检查: 肠镜检查,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进行1次大便隐血试验检查,每5—10年进行1次纤维结直肠内镜检查或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有高危因素肠镜检查间隔时间可能需要缩短。 肺癌 高危人群: 年龄50—70岁、吸烟史大于30包年(包年=每天吸烟的包数×连续吸烟的年数)、当前吸烟或过去15年内已戒烟的人群,肺癌家族史。 针对性检查: 低剂量高分辨率胸部CT。高危人群根据情况3—5年复查1次,甚至有人认为重度吸烟等高危人群应每年做1次CT。也建议,没吸烟的健康人群应该在50岁时做1次。 其他无创方法还有:痰脱落细胞学检查。 乳腺癌 高危人群: 乳腺癌家族史、BRCA1基因突变、月经初潮早生育年龄晚、肥胖、不规范使用雌激素、曾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小叶原位癌或乳腺不典型增生等。 针对性检查: 触诊、钼靶。30—40岁妇女每1—3年接受乳房触诊检查(自检或找医生),40岁以上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增加乳房钼靶拍片检查。 宫颈癌 高危因素: HPV持续阳性,家族史。 针对性检查: 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 人们应该按照 是否有相应生活习惯或家族史等危险因素 来选择相应的防癌筛查的体检项目 另外日常生活中 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酗酒) 就能让你走出高危人群 相关阅读: 河南患癌女孩拍公益电影《无法和世界说再见》,每26秒就有一人患此病…出现以下症状请高度警惕! 得了皮肤病“发物”全忌口?刘爱民:错!皮肤病患者应这样“忌口”! 编辑|孔令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