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健科普胃息肉要一切了之吗视情况而定

时间:2023-2-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随着人们对常规体检的日益重视,胃镜的应用目前已经十分普及,而“胃息肉”这个诊断也高频次地出现在胃镜检查诊断报告中。那胃息肉是怎么形成的?得了胃息肉我们该怎么应对呢?

胃息肉多为良性

医院普外科医师程勇介绍,胃息肉是由于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症反应的刺激下过度增生造成的,表现为上皮发生的局限性病变,向胃腔内突出隆起。通俗来讲,就是胃粘膜表面长出的一块小肉疙瘩。

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以及错构瘤性息肉。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好发于胃窦处。其中以增生性息肉最为常见,以良性居多。但是腺瘤性息肉又被视为癌前病变,它有时候会与胃癌并存,体积越大,恶变率越高,小于1cm的腺瘤性息肉的恶变率为1%~10%,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的恶变率有时可达40%以上。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腺瘤性息肉进展为恶性肿瘤非常缓慢,通常可能需要十余年的时间,这就为我们的诊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良好心态能减少胃息肉发生

目前关于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可能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胆汁反流、遗传和其他因素(吸烟、饮食习惯等)等有关。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能够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刺激细胞过度增生,目前它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胃癌的I类致癌物,可喜的是幽门螺杆菌检查现已进入很多朋友的常规体检项目中。

临床中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被广泛应用于胃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但如果长期应用这类药物能够使体内处于低酸环境,增加胃底息肉的发病率,用这类药物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复诊,医生根据病情对药物做出调整。

另外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患者其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胃息肉的发生。

息肉大或多应考虑切除

程勇认为,由于胃息肉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靠胃镜检查来发现,所以当出现上腹疼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不适时,需要特别注意是否是胃息肉造成的。胃镜是胃息肉患者的首选诊治方法。若早期内镜下切除息肉,恶变率可降低76%~90%,所以积极观察治疗胃息肉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一旦发现胃息肉,什么时候需要切除呢?应根据胃息肉的大小、形态和数目等情况来定。

如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数目较少,可先定期监测。通常建议50岁以上患者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生长状况,如没有长大和增多倾向,则可继续观察。也可以在内镜下行切除术。

如息肉直径在1~2厘米之间,通常认为可切可不切,但是如数目较多,则建议切除,尤其是息肉无蒂,属腺瘤性息肉,则一定要切除。1~2厘米的息肉可在胃镜下切除,无需另做手术,所以患者不必有太大心理负担。

如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则不论息肉多少、类型、有蒂无蒂,一定要切。此类息肉最好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通过胃镜切除很容易切漏,而一旦切漏,后续处理非常麻烦。

(作者:周末责任编辑:杨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dbzjh.com/jbjc/125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