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2/,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胃间质瘤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后,病情进展迅速,给人们健康带来了沉痛的灾难。那么它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呢? 1、环境和饮食因素:地质、土壤及水源中盐类、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居民生活习性引发胃间质瘤,高发区居民的粮食、腌菜、饮水,包括胃液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含量显著高于低发区。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已经动物实验证实为强致癌剂。高发区居民喜食腌熏食品,如熏肉和咸鱼等,腌熏食品中含有大量多环芳烃类物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致癌物是3,4一苯并芘,用其喂饲动物可诱发胃肿瘤。高发区居民冬季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导致维生素A、维生素C摄入不足,而维生素C可阻断亚硝酸盐与二级胺合成具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胺,维生素A则能逆转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癌变过程。 2、疾病和癌前病变:癌前病变主要指病理组织学的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临床上所指的癌前疾病通常包括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及残胃等。上述疾病中,只有黏膜细胞发生肠上皮化生,尤其是大肠型或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才容易发生。胃部的癌前病变导致胃癌,胃间质瘤产生。 3、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提示,胃间质瘤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患者家属胃间质瘤发病率是一般人的2~4倍。有研究还发现胃间质瘤的发生与某种血型(如A型)相关。浸润型胃间质瘤有更高的家族发病倾向。 4、疱疹病毒感染: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均提示,胃间质瘤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正相关。目前,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胃癌的类致癌物。细胞毒性相关基因(CagA)阳性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间质瘤的可能性大,但这在国内并未得到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癌机制复杂,可能与DNA损伤、基因突变、内环境紊乱等因素相关,但其确切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来源:医院 了解更多资讯,尽在“伊马替尼”...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