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胃ESD术后息肉,与一般息肉不一

时间:2023-2-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原创许爱平东方内镜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证据的积累,ESD治疗适应证内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已经成为临床上的首选。与外科手术一样,ESD后需随访监测有无复发和残留。随访过程中可发现,大多数接受ESD治疗的创面会表现出均匀平坦的瘢痕,并伴有部分纤维化。然而,个别病人会在原创面生出类似胃息肉一样的隆起。更奇怪的是,切掉这些“息肉”后,往往不久后就又再生长出来。到底这种“息肉”是什么呢?应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通过1篇文献学习科普一下:息肉样结节瘢痕(PolypoidNoduleScar,PNS)。

文献题目

Polypoidnodulescaraftergastric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resultsfromamulticenterstudy

概述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PNS的临床发生率,探究临床处理方案。该研究回顾了-年5家医疗机构(4家日本和1家巴西)的相关病例。

纳入标准

1.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接受ESD治疗,并符合治愈性切除标准

2.术后内镜检查发现原ESD创面处隆起的息肉样的结节瘢痕

3.活检病理提示为增生或再生组织,无肿瘤、异型增生及癌变

数据统计和分析

包括:病人一般信息、组织病理、有无HP感染状态、术后治疗措施、临床结果、内镜随访发现。

结果

共有例纳入研究,共发现28例PNS,均发生于远端胃,远端胃ESD后PNS的发生率为3.1%。最早见于术后3月,最晚见于术后18月(中位发生时间:术后6月)。

ESD切除肿瘤的大小为8-55mm(中位:20mm),50%的患者有HP感染。

随访显示,28例PNS患者均无肿瘤的复发,其中有5例PNS在随访期间消失,另外23例大小则无明显变化。

讨论

该现象发生的机制目前仍然很不明确,作者分析了以下几种因素和PNS发生的相关性:

1.PPI因其抑酸作用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还可以加速溃疡黏膜处的COX-2的表达和前列腺素E的合成,前列腺素E2则可以刺激黏膜部分生长因子的表达(如VEGF、HGF等),这一加速的黏膜修复和血管生成过程可能导致再生黏膜的结节状过度生长。另外,其他药物(如硫糖铝,海藻酸钠等)对ESD缺陷瘢痕形成过程的影响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2.PNS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可能不大,只有一半的病人检测出HP感染,HP根除治疗对PNS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PNS与ESD操作医生的技术经验关系并不大,在ESD早期(-年)只有6名患者发生PNS,另外因为PNS例数太少,也难以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数据。

4.PNS的一个特征是该现象仅发生在远端胃ESD后,提示胃蠕动和/或胆汁反流可能促进了PNS的发生进展。另外胃窦的黏膜下层较厚,该部分的炎症或再生反应可能更加明显。

结论

PNS可能于ESD治疗胃远端的病变后内镜随访时发现,可给病人带来困惑担忧。然而,PNS是一种良性改变的现象,只要ESD治疗原发病变时实现了治愈性切除,并在内镜随访活检中仅发现再生或增生组织,按常规进行ESD术后内镜定期随访即可,无需额外干预。

东方内镜团队目前也在对该现象进行一些初步研究,希望能对其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有更深的了解,以造福患者。更多PNS的内容大家还可以参考其他文献哦:

ArantesV,UedoN.PolypoidNoduleScarafterGastric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NotSoUn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dbzjh.com/jbby/12503.html
------分隔线----------------------------